不同品種,同一品種不同年齡、生理階段的動物,對霉菌毒素的敏感性存在很大的差異。充分了解動物霉菌毒素中毒的癥狀,采取積極有效的應(yīng)對措施,將霉菌毒素的危害降到最低。
一、動物品種差異
不同品種的動物對于霉菌毒素的敏感性具有顯著差異。如,各種畜禽對黃曲霉毒素的敏感性不同,其中家禽最敏感,其次是仔豬和母豬,牛和羊等反芻動物有一定的抵抗力。畜禽對黃曲霉毒素的易感性順序依次是:雛鴨>仔豬>犢牛>肥育豬>成年牛>綿羊。黃曲霉毒素的口服半數(shù)致死量(LD50):豬為0.62 mg/kg,火雞為0.5mg/kg,雛鴨為0.3 mg/kg,綿羊為2.0mg/kg。對于脫氧雪腐鐮孢菌烯醇引起厭食的易感性,3種最常用的實驗動物之間差異較大,其耐受順序是:大白鼠>小白鼠>豬。家禽對單端孢霉烯族毒素的耐受性較高,蛋雞脫氧雪腐鐮孢菌烯醇中毒出現(xiàn)的神經(jīng)化學(xué)病變不明顯。各種動物對玉米赤霉烯酮的敏感程度依次是豬、大鼠、牛和禽,青年母豬對玉米赤霉烯酮的敏感性最強,飼料中含0.1~0.15 mg/kg的玉米赤霉烯酮即可引起陰門紅腫,子宮的體積和重量增加。
二、動物基因型的差異
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基因型的差異也是影響霉菌毒素易感性的重要動物因素之一。早在1970年,人們就發(fā)現(xiàn)不同的肉雞品系間對黃曲霉毒素中毒癥敏感性的差異高達兩倍之多。1979年的一項研究還發(fā)現(xiàn),日本鵪鶉對黃曲霉毒素的敏感性受少數(shù)幾個基因控制,經(jīng)過幾個世代的品種選育就可以得到對黃曲霉毒素高度耐受的鵪鶉品種。對耐受黃曲霉毒素的肉雞品種選育研究也在1987年取得了成功。研究還發(fā)現(xiàn),在飼料中存在霉菌毒素條件下,某個基因的存在或缺失可以對動物的采食行為以及霉菌毒素代謝和排泄途徑產(chǎn)生一系列復(fù)雜的影響。
三、動物的年齡和性別
一般情況下,動物年齡越小對霉菌毒素的敏感性越高。例如,黃曲霉毒素對各年齡階段的家畜都有影響,幼畜對黃曲霉毒素的敏感性高于成年家畜。雌性動物對黃曲霉毒素比雄性動物具有更強的耐受性,懷孕母畜對黃曲霉毒素比未懷孕母畜更敏感。青年母豬對玉米赤霉烯酮的敏感性顯著高于同年齡階段的公豬,飼料中含0.10~0.15 mg/kg的玉米赤霉烯酮即可引起陰門紅腫,子宮的體積和重量增加。玉米赤霉烯酮嚴(yán)重中毒的母豬出現(xiàn)直腸和陰道脫出現(xiàn)象,子宮內(nèi)膜與肌層增生和水腫等。
表1 日糧黃曲霉毒素含量與豬的表現(xiàn)

表2 豬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臨床反應(yīng)

表3 日糧嘔吐毒素含量與豬臨床反應(yīng)

|